非遗文化通过网络让传承和传播“比翼双飞”
“马老师,比翼双飞我来得晚。非遗可是文化网络我太喜欢你们吹唢呐了,想让你们再吹一曲,通过又怕你们太累!让传”在河南商丘柘城县洪恩乡马庄村村民马春风的承和传播直播间里,两小时的比翼双飞直播临近结束,观众的非遗热情依然高涨。尽管已有些疲惫,文化网络看到这名观众的通过留言,马春风和妻子杜晓艳又打起精神,让传吹了首《百鸟朝凤》。承和传播许多原本准备退出直播间的比翼双飞观众纷纷点赞,一场直播下来,非遗视频号的文化网络粉丝数又上涨了2000多。
兴起于明宣德年间的掐丝珐琅,被缩小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;苗族姑娘的刺绣,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、背包上;秦腔、昆曲、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……宝贵的文化遗产时下正通过短视频走到民众身边。
近两年,快手、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纷纷启动“非遗带头人”“非遗合伙人”等项目,积极探索“短视频+非遗”的传播模式,通过加强流量扶持、提高变现能力、促进技艺研培、打造非遗文化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,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。
据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,该平台每3秒就诞生1条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视频。2018年,有252万用户发布非遗内容,超过六成生产者是“90后”。非遗文化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,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,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,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,小可维持一家生计,勾勒地方风土,大可记录一个民族的文明印记,成为守护着民族文明的真实延续。当一项传承数百年,甚至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时空,对话当下,在传播渠道日趋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延续自身的生命力,能够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通过短视频、直播等新型内容承载和传播形式焕发新春,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追捧,获得了更多展示机会。
在信息传播日趋网络化、即时化、多元化的今天,与时俱进,搭乘新媒体传播快车,为非遗传承、传播提供新的可能性,短平快的传播和深度传播相结合,既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让人更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通过互联网与媒体搭建的宽广平台,传承与传播之间的界限被打破,成为相融共生的“一体两面”。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融媒体矩阵,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巨大空间和时间,实现更广泛更持久的大众传播,并带来新的传承人群,产生新的传承方式,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薪火相传的新活力。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”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。非遗传播,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,需要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系统,培育消费者对不同文化产品美的认同和接纳。只有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践,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,非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